山東鴻泰友和消防科技有限公司
聯系方式:15098939050
電話:0531-83566119
傳真:0531-83565119
地址: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城東工業園豐年大道北首
網址:honglixiangint.com
氣體滅火設備廠家逃生六步驟
對于如何逃生這個話題,人人都有常識。這個話題太熟悉了,以至于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逃生的過程。所謂小鬼好畫人難畫,就是因為這個道理。《火場逃生行為學》中的決策理論。該理論最早是Withey提出,包括7個心理學和逃生運動的過程階段,教育心理學博士John Bryan把他的理論改編成逃生過程六步驟,奠定了他自己火場行為學大師的地位。
首先說明,火場決策6步驟適用于其他逃生場合,為方便其他場合,這里只談逃生過程六步驟,而不說火場特征,這是為了方便更廣泛的緊急逃生場合。
首先,感知。
感知過程表現在當事人覺察到火場的潛在苗頭(一點火苗,或者一陣煙霧),或者是直接確認火災的發生。一項有趣的心理學研究表明,在大伙存在的場合,人們通常會忽視危險的苗頭,為什么別人不報告呢?大家都這樣想,就是群體禁止(Group Inhibition)。所以,單人場合比多人場合更早發現危險,這是心理反常的現象。
其次, 驗證。
雖然火災或潛在火災發生了,我們該干什么?如果立即行動,未免太傻了,人們通常會搜尋一番,發現真實報警或者誤報的證據。最可怕的結果,是什么也不作,關掉報警器,如北京隆福商場大火。驗證過程有可能帶來很大的延誤,這是現代報警系統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目的,便于迅速發現火情,及早驗證報警,減少驗證的時間,降低決策逃生前的耽誤(Pre-movement Time)。火場逃生設計中,最難確定的一項延誤就是Pre-movement Delay,與驗證過程的長短和驗證的效果有關。錯過一次發現的機會,很難在迅速發展的火勢面前得到彌補。
第三,定義。
驗證過程,也不過是發現其他一些相關的線索,如有人行動,有人呼喊,來確認逃生過程的必要。這時候,還需要當事人的經驗和知識背景來定義這一事件,有人認為這是誤報,有人把誤報也當作險情,這都是定義過程的出錯。如范美忠在汶川大地震時刻的過度反應,也是定義過程的出錯,是認知過程造成的。
第四,評估。
個體的評估過程是人們響應危險的認知上和心理上的反應。Sime認為,個人在評估階段對存活有效時間的認知極為關鍵。洛陽東都大火,在消防隊員到場一個多小時以后,人們仍然沒有意識到危險,拒絕跳樓(樓下有一定的保護措施),這是他們的常識出錯,是評估過程產生的偏差。在場316人,沒有采取自救防護措施的309人全部死亡,另外注意防煙自救(躲到柜子里)的7人,當天出院(等于沒有受傷)。洛陽大火的火場死亡率幾乎到100%,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特例,這是評估過程的偏差。
第五,行動。
這是當事人意識到(真正的)危險,采取逃生行動,達到安全目標的過程。對于逃生設計來說,這是最簡單的,也是不確定性很少的過程。根據逃生距離,反算行動時間,這是很入門的逃生計算常識。行動部分的延誤,和不確定的逃生延誤(主要發生在驗證過程)相比,一般是很小的。所以,大部分火災的受害者,包括上海高層大火在內,大部分是自己浪費了有效逃生時間,這是需要培訓增加的認識。
行動過程的時間在設計階段都是經過計算的,屬于可控制因素。而個人的反應,主要浪費在逃生行動前的決策過程上。當然,行動過程過于快速,缺乏對環境的認識,是造成深圳舞王大火損失的主要原因。如果沒有恐慌造成的擠壓踩踏問題,深圳大火應該是沒有傷亡的,因為噴淋頭正確動作了。
第六,再評估。
人們逃到安全地帶以后,確認自己安全之后,開始再評估逃生過程,以及其他一切相關的逃生要素。有的人比較沖動,如范美忠發表的網上高論《地動山搖那一刻》,可以算是再評估過程的一部分。
有道是,危險來臨有苗頭,技術確認早決策;常識教育助定義,廣泛溝通利評估;快速行動防恐慌,安全之后再評估。認識逃生六步驟,逃生過程靠自救。所有建筑物都按照要求安裝滅火系統(例如:容易著火又不能用水滅火的場所安裝IG541氣體滅火系統)配備防火逃生設備。
第一步(感知):菅直人的驚鴻一瞥,正是人類對危險的本能性反應之表現。報警系統設計的目標,就是讓人人都能夠及時地驚鴻一瞥。
第二步(驗證):指指點點,發現問題,正是驗證過程之特征。主要的逃生延誤,耽誤在驗證的過程。
第三步(定義):思前想后,百思得解,是常識與訓練的共同結果。靠經驗和常識來定義未知形勢,這是人類得以繁衍的本能。
第四步(評估):危機時刻,人群匯聚,交流看法,共商大計。這是評估的內容和方式。
第五步(行動):按照平時訓練立即有序行動。
第六步(再評估):安全頭上戴,廣場得自由。逃生值慶幸,聞訊報平安。